用好红色资源、学好红色历史、抓好红色教育、搞好红色培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1886年12月1日,朱德诞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朱德的母亲生了13个孩子,因无力喂养,只有6男2女存活下来。朱德6岁时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被送到私塾读书,取名来代珍。他学习认真刻苦,成绩总比那些地主子弟强,但却因为是穷孩子而受到富家子弟的欺辱。在朱德幼小的心中,已经萌发了对人世间不公平的念恨。
朱德9岁那年,四川大旱,朱德一家也因贫穷而不得不分开了,朱德随伯父母迁到大湾。这一年的遭遇给了他很大的刺激,启发了幼小的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在他的心中已决定寻求新的生活道路。
1905年,19岁的朱德参加了乡试,不久又到顺庆府参加府试,考了前20名。这令朱家老少欢喜异常,盼望他省试中榜能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但朱德这时的心思并不在科举仕途上,他知道要想救国,必须富国强兵,因此他向往接受“新学”的教育。就在这时清政府废除了科举考试,朱德乘机说服家人上了顺庆府高等小学堂,半年后又转到中学堂就读。
1909年,朱德终于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这里,他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他一生的救国生涯。
从1911年到1917年,朱德在蔡锷将军的军中参加了反清斗争、护国讨袁斗争和护法运动,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军阀利用来争权夺利,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这个时期,他已是少将旅长,薪饷很高,生活优裕。他娶了南溪师范的毕业生陈五珍为妻,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他救国救民的志向却越来越坚定了。1922年7月,朱德历尽艰险终于来到北京,他找到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恳切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陈独秀认为旧军队的将领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考验,没有接受他的申请。这令朱德很失望,但没有动摇他追求真理和进步的信念。于是他决定到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去探求救国真理。在巴黎,他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为朱德不平凡的经历和执着追求进步的精神所感动,成了他的入党介绍人。从此,他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一名坚定、勇敢的战士,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1927年8月1日,朱德参加了南昌起义,任第九军副军长,但随后起义部队遭到优势敌人的围剿,损失惨重,在这个危难关头,朱德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他坚定地对战士们说:“起义军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南昌起义这面旗帜绝不能丢。”随后他带领部队向井冈山挺进,终于和毛泽东秋收起义的部队胜利会师了。从此“朱毛红军”威震天下,开辟了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动荡的生活使他的家庭解体了。在河南,他与女战士伍若兰结婚。1929年2月,在一次战斗中,伍若兰被敌人俘去,受尽折磨,不久在赣州英勇就义。这使朱德十分悲痛,但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悲痛中,他把国家振兴和富强看得高于一切。他带领红军转战井冈山,不断地壮大革命根据地。同年,他和康克清结为终生伴侣。从此二人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1930年到1933年,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却因李德军事路线的错误而惨遭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中,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通力合作,指挥3万红军在云贵高原上展开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同数十万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周旋,经过四渡赤水战役,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随后由于张国焘分裂中央,朱德一度遇险,但他凭着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和在红军中的威望,坚决抵制了张国焘的阴谋,为一、四方面军的会师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抗日战争中,朱德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带领部队,深入敌后,不顾自身安危,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解放战争中,朱德已年过60,但他不顾疲劳,呕心沥血指挥各大战场,并经常下到部队,关心战士的生活生产情况。他就像一位慈父,像一个普通农民,而没有一点总司令的架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德担任检阅司令官,驱车检阅了解放军各军兵种部队。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险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终于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此时他已是63岁的老人了,但他没有丝毫倦怠,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到最后一刻。
建国后,朱德特别关心现代化军队的建设,他为此四处奔波,调查研究,为新式军队的组建操尽了心。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他敢于直言,被林彪、江青一伙人诬蔑为“老军阀”、“黑司令”。毛主席却是深知朱德为人的,他对别人说:“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由此可见主席对总司令的信赖。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了,噩耗传来,朱德不胜悲痛,他迈着艰难的步子,向他50多年前的入党介绍人,向他50多年来亲密的战友庄严地举手致敬。随后,朱德便卧病在床了。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嘱咐夫人康克清把他的存款近两万元全部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这是他多年自奉节俭、节衣缩食积攒下的。从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以来,从来没拿过元帅工资,他也从不肯浪费一点人民的钱财。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元帅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终年90岁。
本文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