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红色资源、学好红色历史、抓好红色教育、搞好红色培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炎炎暑期,单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湖南红色主题教育培训在湘西征胜红色教育培训中心举办,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教育活动,到韶山、长沙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培训活动,追随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的成长足迹,学习伟人风范、汲取信仰力量,坚定教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筑梦美好未来。
一、学习伟人风范、汲取信仰力量
毛泽东主席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信仰,总能让人甘愿奉献一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胸襟是多么豪迈。
家国情怀、大义凛然。他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句,阔别父母和故乡。他“凭割断愁丝恨缕”别离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事业中,“重比翼,和云翥”终将是阴阳相隔两茫茫,杨开慧藏在墙缝里的信件,年仅29岁英勇就义的不屈,他们共同的梦想,坚贞的信仰,不禁催人泪下。杨开慧就义后,他们的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被送到上海,后来流落街头,直到1936年,上海地下党才找到他们兄弟,此时毛岸龙已经失踪。1950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以身殉国,消息传来,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沉默了许久之后,他只是“唉……”了一声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当中央提议要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这位伟大的父亲却强忍住内心的悲痛拒绝了:“我还是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为了人民的解放和世界的和平,毛泽东主席一家先后献出了六位亲人的生命,无怨无悔,满门忠烈。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他鼓舞将士“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为了人民,为了新中国,他奉献了一生,奉献了一切。
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毛泽东主席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作为父亲,他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作为领袖,他坚持原则,对亲友和子女在清正廉洁方面的约束非常苛刻。解放后,许多亲友写信向毛泽东提出想推荐介绍工作和进京看看,他在处理至亲好友的要求时,规定了四条原则:一是“一切按正常规矩办事”;二是“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不要他人介绍,“就近解决,不要远游”;三是“除特邀上北京反映基层情况的亲友外,来往路费、住宿费都由自己负责,确有困难者,从他个人的稿费中给予补助”。凡来北京者要带基层实情材料,不带任何礼物。未经同意来京者,不接待。四是“只听取基层情况、建议,不干涉地方行政,不处理地方具体问题,不搞地方特殊化”。给族亲毛照秋等人的信中,他反复强调:家中有困难,应在土地改革中听候当地人民政府酌量分配土地,从努力生产中求得解决。身为领袖,毛泽东不光严格约束子女和家人,更以身作则,由始至终,贯彻着襟怀磊落的自律情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级别他的每月工资为610元,后来国家经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带头把工资降到404.80元。他有一个小账本,详细记载了每一笔家庭开支。在中南海住,他每个月的租房费、水电费、家具租用费、取暖费都要从工资里出。因为要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工资每个月都不够用,只能动用稿费。毛泽东的稿费是单独管理的,用的时候必须打报告,而且用途要写得清清楚楚,最后由他本人签字。他的睡衣整整用了20年,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他始终不同意。
刘少奇常说:“一个好党员的重要标志在于懂得人民的心。”顺应民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刘少奇群众观点的核心内容。
亲民为民、心系群众。他曾指出:“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在刘少奇看来,共产党员就应该老老实实、真真切切地替群众“做事”,凡是自私自利的人、不肯为人民办事,在必要时刻不肯牺牲自我的人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在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困难疾苦之后,他心情十分沉重。为了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度难关,他订下了规定,把自己的粮食定量一减再减,坚持不吃肉,不要特殊照顾。他一再要求工作人员,不准买定量以外的物资,定量之内的也尽量少买。此外还规定,上学的孩子一律在大食堂用餐。工作人员过意不去,想做工作让孩子们回来吃,却被他一口回绝:“国家主席的孩子应该和工农群众的孩子一样,不能特殊。”“人民吃不饱,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尝尝吃不饱的滋味,有好处。等他们为人民办事的时候,将会更好地总结我们的经验教训,再不要让人民吃不饱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这就是刘少奇主席的信仰。
是啊,这是何等坚毅的信仰、宏伟的志向,何等宽广的胸怀、英勇的气魄,又是何等无私的境界,何等严格的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领袖的风范,我由衷敬仰!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排头兵,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接过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先驱的接力棒,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引领下,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维护老一辈流血牺牲打下的祖国江山,珍惜无数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努力开辟新天地,为党的事业、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开拓奋进、忘我付出,随时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
二、坚定教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直被世人尊为“先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与创造者,任何一种职业都不会像教师那样更需要学习、修炼。党员教师,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人,其言行不仅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学生,还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影响着周围的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去教育和影响他人,成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一面旗帜。
终身学习、不负“先生”。毛泽东主席一生手不释卷,终身与书为伴,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终身学习,活学活用,诗书双绝。感触最深的有这样几个事例。少年时代,从农村私塾到东山学堂,从经典著作到新文化思潮,他求知若渴,文化根基逐渐坚实,求学救国的理想也愈发坚定。毛泽东在湖南第一示范读书期间,就提出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更要走进社会去学习,他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1917年暑假,他与萧子升曾以“游学”方式,考察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月有余,收获颇多。1918年夏,毛泽东与蔡和森一起环绕洞庭湖对益阳、湘阴、沅江作了为时半个多月的考察。通过多次考察,毛泽东真切地了解了农村的实际,为他后来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政治态度,以及农民问题提供了最初的事实经验。最为深刻的是在毛主席纪念馆看到他的床,不管在哪里居住,他的床总是一分为二,一半用于睡觉,一半则用于放书;出差时必备的大箱子,足有1米5那么高,满满一箱书籍是主席出差的必备品,再看看那一次次、一张张满满的书单,几十种的书籍,历史类、哲学类、政治类等种类齐全,就在他出差短暂的日子里阅读,惊人的阅读量让人难以想象;还记得让我潸然泪下的一幕,毛主席去世前几小时内反复读书11次,最后一次读了7分钟,之后昏迷并与世长辞。
我不禁感慨,毛主席,一个农家子弟,中专学历,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喝过一天洋墨水,为什么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他,没有进过一天军校,为何能统率三军,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败力量比之强大百倍千倍的蒋介石?如果说毛泽东的一生是一部英雄豪迈的乐章,那么,读书学习与大智大慧在其一生中交相回响。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成功的读书人。
高新教育、勇担使命。陈赓大将的“两次不动摇”。北伐时期,陈赓在一次战斗中救过蒋介石的命,因此蒋介石非常器重他。如果他从此跟定蒋介石,必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但陈赓丝毫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来陈赓被捕,蒋介石闻讯派出多位军政大员劝降,甚至许以高官厚禄,陈赓面对如此大好“机遇”仍然不为所动,宁愿慷慨赴死。“担当敢为、不避利害”,这是曾国藩作为人臣的信条,曾国藩几次自杀,表面上是他兵败后无颜见父老乡亲,内心里却是对自己使命的重视,以死报国、以身全志。刘少奇同志说过,共产党人的精神就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有挺起腰杆前进的气魄。在战争年代里,他毅然前往白色恐怖横行的北方局,领导地下革命工作,敢于肩负起最艰难的任务,绝不退缩,彰显出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堪为后人的典范。当下,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共产党员不需扛枪投入战火,但是我们依然要面对新时代的新使命、新问题,要有新作为、新担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和使命。